萬華龍山寺艋舺剝皮寮

2011062210:00

一府二鹿三艋舺,艋舺指的就是現今萬華,艋舺名的由來是因平埔族獨木舟和獨木舟聚集地方,亦作「蟒甲」、「文甲」、「莽葛」,為凱達喀蘭族語「Moungar」之音譯。2010年春電影《艋舺》的上映,再次讓人想起他日風華。請欣賞電影台語主題曲-艋舺。

龍山寺(點我連結)從福建泉州晉江安海龍山寺分靈出來的,於隋越王皇泰年間(618年)開始興建,天啟三年1623年重修,正殿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,目前屬於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,已有千年歷史。

台北第一名剎「龍山寺」,從清乾隆3年(西元1738年) 開始,到1740年落成,殿前有1918年所製台灣獨一無二的銅鑄龍柱,屋簷下的木雕、彩繪徐徐如生。尤其用來支撐屋頂的"網目斗拱",是台灣寺廟的首次創作。

「剝皮寮」之名始於戰後時期,且「剝皮寮」的地名由來有爭議,其來源有二說,根據《台北市志》:「艋舺有北皮寮街,又稱剝皮寮街,北皮寮後有一池應是殺牲製革所在,所製成品不外乎皮箱、枕、鼓。」意即剝獸皮而得名。但是據地方耆老所言,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,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


電影《艋舺》取景的「剝皮寮」老街位於康定路173巷。由於電影賣座,許多影迷,尤以青少年來此朝聖,遊客暴增成為台北市最熱門的景點之一。

在這裡有一項相當特別的"食"文化,就是西昌街青草巷,輕易舉頭都能看見中藥青草行,來杯青草茶體驗一下。

請點我連結觀看相簿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