瀋陽北陵(昭陵)-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陵墓

2011092510:00
盛京三陵:清永陵(撫順,努爾哈赤的祖先)、清福陵(努爾哈赤)、清昭陵(皇太極)已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,其中昭陵規模最大也保存得最完整。昭陵(北陵)與福陵(東陵)整個建築模式、名稱與規格幾乎完全一樣,東陵的面積略小於北陵,本日記將以北陵為主體,將完整介紹帝陵的細節,本專集千萬不要錯過~~

進入陵園大門後,就看見一大片的古松植被公園,皇太極的塑像,走到神橋時請往橋下看一看,神橋是一座三孔拱形石橋,橋下是玉帶河,因陵墓的地型必定是前低後高,所以每當雨季或大雨來臨,河渠可起保護陵寢泄水的作用。
愛新覺羅 皇太極

過神橋後有一座牌坊,石牌坊建築形式為4柱3樓3開間,單簷歇山式,牌坊上刻有各種花卉雕工精細生動逼真且高大氣派。

過了石牌坊就是正紅門,正紅門是正式進入陵寢的大門,具有三個拱形門洞,門楣雕刻石券臉,門楣上方有光素無字長方型石雕門額。

進入正紅門之後,要走神道(正中連接的路):不僅是皇陵稱神道,一般墳前所修的甬道也都稱為神道。注意路兩旁的古松,都是年逾300年的老松。

神道兩側有石像生,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、石獸統稱石像生,又稱"翁仲"是皇權儀衛的縮影。分別為獅子、大象、駱駝、麒麟、馬、獬豸(又稱神羊)。

石像生左右兩側有東紅門與西紅門,門前有下馬碑,下馬碑:刻有文字"官員人等至此下馬",凡謁陵之人從這開始步行,以示尊崇。
下馬碑:官員人等至此下馬
石像生之後有華表,我們曾經在大連的日記相簿中介紹過華表。華表柱有許多的別稱,如擎天柱、萬雲柱等,柱上有犼獸(似犬,非常兇猛,可為皇家守陵),犼獸面內稱為望君歸(不可留戀外面的花花世界),面外稱為望君出(須外出體察民情)。

神道正對著大碑樓也叫碑亭,重簷歇山式建築,4面紅牆均有拱形門,下部為方型臺基,各出踏垛(台階),內有神功聖德碑,記載皇帝一生的文治武功。

大碑樓內的神功聖德碑是由龜形贔屭(音必繫,龍生九子之長子)所駝。註:龍之九子,各有其名,外貌、職掌與性格均不同。


經過大碑樓之後,就看見陵墓的核心:方城。隆恩門五鳳樓拱型門洞是方城的正門入口,門洞上方門額有漢文滿文藏文三種文字"隆恩門",門前有方形齒狀高牆,牆高二丈三尺三吋,相當的高大宏觀。

進入隆恩門可依兩側階梯登上城牆瀏覽,隆恩門內兩邊有東西配樓,俗稱晾果樓,是晾曬祭祀供果的地方,出廊硬山式的建築相當特殊。

站在隆恩門上觀看方城內部,正中有隆恩殿、大明樓與黃帝陵寢,兩側是東西配殿與角樓分佈。

東配殿是四面出廊歇山式建築,主要存放祝板(大祭時可向神位宣讀)與神位。殿前有焚帛亭(或稱燎爐),大祭過後焚燒祝板、制帛、彩紙、金箔與銀箔。西配殿是相同的建築形式,作為佛事之地不做他用,也沒有焚帛亭。

隆恩殿又稱享殿,主要供奉皇帝與皇后牌位與祭祀的地方。一年有六大祭,清明、中元、冬至、歲暮、皇帝與皇后忌辰。

隆恩殿的基座月台四週有龍首排水孔,當大雨過後月台上的積水,會透過龍首排出。

隆恩殿後方有欞星門(照牌)與石祭台(石五供)。欞星門左右是方形石柱,柱頂有望天犼石獸,中間是懸山式彩繪木門。石祭台正中有雙耳三足石香爐(又稱"海山"),兩側有香瓶與燭台各一對。這兩項設施是用來鎮鎖地宮門,下方有隧道直通地宮。


隆恩殿後方是大明樓,重簷九脊歇山式建築,四面有拱門與踏垛(台階),前簷懸有匾額,樓內有皇帝的碑牌。

大明樓後方就是陵墓,陵墓分寶城、寶頂與地宮三個部份。寶城是座半圓形的城,寶城中間的丘冢叫寶頂(或稱獨龍阜),寶頂下是地宮,是安葬皇帝與皇后棺椁的地方。

大明樓屋簷邊緣上有仙人走獸(脊獸),依地位、身分、規格不同,脊獸的數目與種類也有不同。註:正脊安放吻獸或望獸,垂脊安放垂獸,戧脊安放戧獸。

整個陵墓方城城牆上可以走馬,連通隆恩門,四方角樓與大明樓。角樓是警衛官兵瞭望的地方,重簷歇山十字脊建築,大脊正上有寶葫蘆,四拱角下各懸有風鈴。


東陵與北陵陵寢建築結構幾乎完全一樣,而東陵的一百單八蹬(坡度有45度,代表三十六天罡星與七十二地煞星總和),是不同於北陵的神橋建築點。以上已完整介紹昭陵的整體建築規畫結構,建議貴賓到瀋陽遊覽皇陵時,先在大碑樓與方城之間購買一份簡介,有助了解皇陵的細部內容。
再看一次整個皇帝陵寢的建築吧!!點我連結看相簿~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