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故宮博物院-紫禁城

2011100510:00
北京是中國的首都,簡稱「京」,舊稱「燕京」、「北平」,而故宮博物院紫禁城,絕對是您來北京一定要深度認識的旅遊景點,由於該景區範圍太大,所以本日記僅僅介紹位於故宮中軸線上的重要景觀,請先參考平面圖,我們開始遊北京故宮囉~~

紫禁城的範圍從照片中清楚看出,四周有護城河筒子河,南面有午門北面為神武門。我們從紫禁城南面外圍介紹起,首先是位於中軸線上的"正陽門"。正陽門俗稱前門,是明清兩朝北京內城的正南門,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(1419年),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,為三重簷垂樓閣建築,歷史上只有皇輦宮車可以從此門出入,正統四年(1439年)增加修建了箭樓和甕城,是北京唯一保存完整的城樓和箭樓。 甕城於1914年被北洋政府拆除了。


正陽門中軸線往北是天安門廣場,天安門廣場原為丁形廣場,由大明門(先後改名大清門、中華門)、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以及千步廊合圍而成。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把天安門廣場上的門都拆除了,並在大明門的原址上建立"人民英雄紀念碑"。1989年在此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。


天安門明朝時稱為承天門,城台的兩側有登城馬道,台上建城樓,城台下部開有城門五闕,城門前有金水河,對正五座橋(統稱金水橋),正中的門洞高大寬敞,中間的橋略寬,又叫御路橋,專供皇帝出入,另外四座橋則叫做「王公橋」。城門上原掛「天安門」牌匾,國民政府期間曾掛上蔣介石畫像,1949年以後改掛巨大的毛澤東畫像。

進入天安門後可看見端門,其形制與天安門完全相同,為五門(正陽門、大明門、天安門、端門、午門)之一。端門後見午門又名午闕五鳳樓
是紫禁城的正門,位於紫禁城南北中軸線上,因位當子午,故名午門。午門兩側有東西雁翅樓,平常午門是頒發皇帝詔書的地方。遇有重大戰爭,大軍凱旋,要在午門舉行向皇帝敬獻戰俘的「獻俘禮」。註:現代戲劇「推出午門斬首示眾」的演繹並不正確。

進入午門後就屬於紫禁城的範圍了,首先看見的是太和門,太和
門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一座宮門,門前左右各有一隻銅獅,這樣的銅獅子在皇城內只有五對。

太和殿俗稱金鑾殿,是明清兩代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,皇帝登基、冊立皇后等重大儀式都在此進行,它是皇權的象徵,置中的石板路名叫御路,殿頂正脊兩端的
螭吻是宮內最大的,垂脊上共有琉璃製成的仙人走獸11個,也是宮內所有宮殿中最多的。

仙人走獸:位
於最前端的是仙人,即仙人騎雞,後面是走獸,通常數量為奇數,9為最高,依次是:龍、鳳、獅子、天馬、海馬、狻猊、押魚、獬豸、鬥牛。但是故宮太和殿上,在鬥牛之後增加了一個行什,乃表示規格之最高。

中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,為單檐四角攢尖頂式建築,屋面覆黃色琉璃瓦,中為銅胎鎏金寶頂,形式相當特殊。

保和殿: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,清朝皇帝在此賜宴少數民族王公大臣,與
殿試的固定場所。保和殿後階陛中間有一塊雕刻著雲、龍、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,人們稱之為雲龍石雕。

太和、中和與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,設置有龍的頭部形狀的排水口。下雨時,排水頭一起噴水,形成「千龍吐水」的景觀,現代水龍頭的名稱而來。

明代"御門聽政"是在太和門,清代改在乾
清門。聽政時皇帝坐在乾清門內的臨時座位上,前來奏事的官員跪在門口向皇帝報告,然後皇帝作出決定,稱為「降旨」。康熙皇帝作出的不少重大決定都是在乾清門聽政時決定的。雍正、乾隆以後,聽政次數日益稀疏。到咸豐帝的時候聽政活動結束。

乾清宮就是皇帝的寢宮,
明、清年間曾是不少皇帝居住、處理政務及停靈的地方;宮內大廳高掛一幅「正大光明」匾,匾後曾秘藏傳位詔書,令它成為紫禁城內家喻戶曉的宮室。


交泰殿寓意"乾坤相交、天地和會、國家上下風化相通、長治久安。清朝皇后的生日叫千秋節,千秋節這天,慶典活動會在交泰殿舉行。交泰殿也是存放清朝皇帝行使權力的各種印璽的地方,這樣的印璽有25颗,統稱"二十五寶"。

坤寧宮是皇后的正宮,「坤寧」意為「坤地寧
定」。在清朝實際用途為宮內薩滿教祭神的場所和皇帝大婚的洞房之處。

坤寧宮出坤寧門後就是御花園,御花園內景致優美,佈置端正有節,左右對稱位置有相同形式的"千秋亭"與"萬春亭",圓型攢尖頂式建築,四面出臺踏垛,明稱"一把傘",亭內藻井十分華麗,相當值得一看。

神武門是北京紫禁城的北門,目前作為故宮博物院的正門。神武門在古時設鐘、鼓,向整個紫禁城報時。每日黃昏后鳴鐘108響,鐘后敲鼓起更。

北京還有北京同仁堂、烤鴨、涮羊肉等等,說不完...,
點我看相簿吧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