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園大溪和平老街人文特色

2012010910:21

桃園大溪和平老街周圍停車相當方便,我想這也是造成假日人潮的重要因素之一,大溪鎮對於老街的建設與建置,可說是煞費苦心,接下來請大家從下面的報導,來鑑賞種族融合內外皆美的大溪和平老街。


首先我們看見的是最標準漢式民居(右),其中幾個重要的原素:側牆多為山型尖錐狀,稱為山牆;山牆上用磚凸砌ㄇ型裝飾線,稱為鳥踏(但功能不是為了讓鳥停歇);凸起的屋脊有多種造型,稱為馬背(照片為火型);馬背下方有牆飾與窗孔,牆飾的技法稱為剪黏

老街中有許多的宮殿,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福仁宮,台灣寺廟多半傳承閩南式建築,照片是標準歇山假四垂式屋簷,而且多以木材為主要建材,不用釘子以榫卯連接,脊上脊稱為西施脊並站立福祿壽三仙,尾巴有代表尊貴的燕尾,燕尾上多為龍鳳仙尊造型,宮殿兩側的牆稱為龍虎堵,雕飾必然為左青龍右白虎,開有三個門稱為三川堂三川殿,殿前有觀音龍柱、石獅、香爐等設施。大溪以漳州籍為最多,福仁宮主祀開漳聖王(陳元光,唐657),是開發閩粵的重要功臣。

巴洛克建築起源於十七世紀的義大利,將原本羅馬人文主義的文藝復興建築,添上新的華麗、誇張及雕刻風氣,彰現出國家與教會的專制主義的豐功偉業。此新式建築著重於色彩、光影、雕塑性與強烈的巴洛克特色。

大溪乃因林本源商號而起,也就是板橋林家花園&林本源園邸的主人林平侯,他在1843年在大溪街區建設"通議第"大宅,這是一所具有官方地位的宅邸,當時由漳州請來許多木匠師傅協助興造,大宅落成後木匠也落地生根成家立業,且代代相傳承襲著古老技藝,開起了大溪木器產業之始。而大溪木器之所以有名,除了雕刻師傳精細的手藝外,主要由於鄰近的復興鄉產紅檜、槐木等上等木材,再加上大溪的漆料尤佳,因此大溪的木器自然名聲遠播。(現在木器行多改做小生意了)

木匠在大溪從事木器之餘,教導子女自製童玩,當然離不開木雕,而最具實惠趣味的就是陀螺,發展至今有木質不同、大小不同,更發展出定點花式陀螺的表演,這項民俗表演還真的難得一見,在中正公園中,還有以陀螺群做為公園的標誌。


大溪中正公園建於民國前 3年,原名「崁津」,日治時期改「大溪公園」為當時台灣十二名勝之一。戰後國府遷台,設立總統行館,清除日本時代的遺跡,至民國41年,由桃園縣政府納為縣立公園,因先總統 蔣公駐蹕公園南端賓館,早晚常蒞公園散步,因而恭請賜名「中正公園」

大漢溪將大溪鎮分為南北兩岸,由於其他大型橋樑逐漸興建,使得大溪吊橋失去原來功能,在鎮公所的努力規劃下,將結構單調的老吊橋給於翻新,在橋的南北兩端各增設一個巴洛克式建築的拱門式橋 門,加上夜晚燈光的投射極其美麗,吸引不少遊客至此,大溪吊橋蛻變為大溪的一個新地標。

大溪和平老街食的文化絕對不可小歔,首先是大溪豆干,創始者是黃屋,黃屋所有的店號都是黃日香,他大房有三個兒子(長子黃伯輝),為了避免家族內競爭,經過黃伯民(二)和黃伯鴻(三)的同意,用黃屋的名(黃大目)做為商標,民國66年黃伯輝申請了黃日香商標,黃大目商標讓售外人做品牌。

廖心蘭豆干也是馳名全省,創立於民國46年,廖心蘭本人於大溪三板橋廖厝底製作豆干、豆腐乳、剝皮辣椒等暢銷產品;由原本每年過節的家族加菜,進而推廣至市集販售因而深受好評。

和平老街第二項重要知名小吃就是江記麥芽花生糖,這全拜江老師傅的傳統手工工藝,所做出來的香甜好滋味,讓各大媒體來此採訪,進而讓其他店家(蔡記)衍生發展,不過從排隊人潮,就可輕易分辨出懷念的老滋味究竟在何方。

里長嬤的碗粿從台灣光復後開始做,也已經六十多年了,里長嬤是前福仁里里長的夫人,做碗粿的手藝是婆婆教的,完全按照古法料理,里長嬤採用顆粒圓滾飽滿的『載來米』研磨成米漿後盛在碗裡放在蒸籠蒸熟,以經驗控制火候與時間,出籠之後在碗粿上撒上佐料即可食用,很多人都會做碗粿,但偏偏里長嬤做的碗粿就是特別軟嫩好吃!

老街裡的每一攤小吃都非常有特色,而且都有必吃的元素,例如:口味多元香氣十足的卡里卡里、泰雅族的烤山豬肉與香腸、人氣超旺的阿嬤小吃店、客家口味的小吃店。




最後介紹相當特殊的飲料,養生百草茶取名「黑心肝」,路過大溪和平老街黑心肝店面的人常常忍不住多看一眼,黑心肝是由蜂蜜、靈芝、鳳尾草、人參等卅八種珍貴青藥草,經高溫高壓萃取廿四小時而成的天然風味養生凍飲,可消暑退火,又稱素的龜苓膏。



  •   盒子小幫手 於 2012-01-11 10:02 1F
  •  您好:

    我們已經將您這篇日記轉貼到「盒子嚴選」,
    將會隨機出現於 nidBox 官網首頁。

    若您不希望將這篇日記刊登於「盒子嚴選」,
    請修改日記時,將「同意上 nidBox 官網(隨選或精選日記)」勾勾取消即可。

    也期待您繼續和大家分享生活中精彩動人的每一刻~

    nidBox 盒子小幫手